|
文|海洋说史
编辑|海洋说史
现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改造和建设不断更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较为成熟的工程技术,以达到优化和更新的效果。但是我国地质环境较为复杂,且不同地区的地质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的区域地形大致呈现出平坦的状态,但是地下结构却很复杂,不适合实施大型的工程建筑;部分区域地形虽然崎岖不平,但是地质环境很适合工程开发建设,地下结构也很简单,施工时不会对工程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
面对这些多样化的地质特征,需要较为多变的工程技术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建设标准。传统的地质工程施工技术主要是以大型的建筑设备进行工程的监测和实施。虽然这种方式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由于设备十分笨重,传统的施工进度很慢,当完成部分区域的建设后,挪动较为困难,最终导致工程的施工效率大大降低。另外,工程的安全性也相对不稳定,其主要是因为不具备完好的安全监测设备,日常的监测仅能排除大的安全隐患,无法注意到细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施工的难度,导致工地事故发生率不断提升。
目前阶段,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成熟,更多的施工方法和手段也应运而生。这无疑给工程建设行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推动相关行业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双排桩复合锚杆支护技术是地质工程建设中一项关键技术,通常被应用于施工结构的构建。这项技术建立的结构大多是永久性的,且不易坍塌,结构较为坚固。
主要被应用于围护工程、防水工程、支撑架构的建立,以及土方开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严谨性,且使用的工程范围较广,不受技术限制。不仅如此,此项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工程建设技术,可以更大程度地节省成本,提升工程完成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对双排桩复合锚杆支护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以实现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在构建双排桩复合锚杆支护结构之前,需要构建预应力支护基础桩墙。近几年来,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建筑物不仅在种类上有所变化,同时建筑的层数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工程基坑的挖掘深度也越来越大,对于面积较小的工程可以满足建设要求,但是对于大型的地质工程,由于地质环境较为复杂,需要处理的面积较大,使得传统的施工建设技术很难满足现代化建筑设计的要求,施工完成的建筑物也不具备预期的坚固性和荷载性。
需要利用预应力技术建立支护桩墙,以保证在施工的过程中基坑及锚杆的安全性,推动工程顺利完成。建立支护桩墙首先构建内支撑结构,然后利用预应力技术,计算出支护平衡比值,通过比值建立基础墙体,并使用重力式水泥挡墙技术及土钉墙支护技术对桩墙进行加固,以保证其稳定性。
在施工地点建立排桩挡墙,使其可以同时承受侧壁土体与水体两侧的压力,利用墙体内支撑分散排桩的反向连接点的支撑力,根据基坑的深度以及工程周围的实际情况,在墙体支护结构基础上,添加悬臂式支撑层次,需保证部分结构在软土中的深度不能超过2m,否则不能满足下方支护结构的要求。然后建立桩墙的上层结构,具体的结构指标如表1所示。
在完成复合支护非线性结构模型的建立后,通过组合锚杆创建联合施工支护层。在一般情况下,组合锚杆对比于单个的锚杆,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广,且基本不受限制,适用于其他支护形式辅助施工的各种工程支护,而支护承受力由众多锚杆共同承担。这种模式的锚杆支护方式可以使锚索的一端深入地质中,固定在岩层底部,而锚杆的另一端进行预加载,通过对应的顺序建立组合支撑构建,以此来增强支护结构的效果,具体的顺序为锚索+金属网+喷射混凝土。
如果施工巷道出现大面积断裂的情况,原因是地应力过大,将单根的锚杆压断,造成工程内部受到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组合锚杆的适用性更强,且得到的预期效果更佳,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同时还可以提升工程拱部的坚固性,利用高强度的支护应力对软岩地下工程的施工深入控制。
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支护层。将喷射混凝土与组合锚杆相结合,使两者之间的强大支撑力与软弱围岩形成更为坚硬的支护结构。采用锚喷组合支护的控制设计方式,对软岩层进行破坏和拆除。
其原因是软岩层的承载能力太弱,后期易导致建筑的坍塌,造成严重的影响。拆除软岩层后,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对周围岩石的应力分布进行自由调整,并以此建立一定的互动关系。利用锚网和锚索支护,对组合锚杆进行位置加固。
获取软岩层的对应区域,利用锚索支护措施将锚杆打入岩层内部,进而达到控制施工顶板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升支护的效果,降低施工成本,避免人力物力的消耗,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为后期施工建设提供方便。
在完成组合锚杆形成联合支护层操作后,需要利用复合钉锁法实现锚杆支护结构的最终构建,同时也完成工程公式中:H表示施工复合承载比,D表示基坑的非线性侧向位移率,f表示承载贡献值,g表示钉锁惯性值。通过以上计算,得出实际施工的复合承载比。依照这个比值对组合锚杆进行加固,保证工程基坑的支撑力度及建筑的稳定性。利用土钉将组合锚杆的固定连接点进行加固,用金属线缠绕锚杆连接处。然后利用锚锁将组合锚杆再次固定。
这主要是因为组合锚杆具有极强的支撑性,但也具有不稳定的缺点,需要进行多层次加固才能保证其不对未来的施工造成其他影响,使施工顺利结束。在经过两次加固之后,组合锚杆会更加稳定,并且对于联合支护层的支撑力也有所提升,利用复合钉锁法实现锚杆支护结构创建的全过程,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
本次实例分析主要是对双排复合锚杆支护结构在复杂地质环境施工中的技术研究。选取一组地质建设工程作为本次实例分析的对象。现对相关的工程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通过对表2中数据信息的分析汇总,对此工程有一定的基础了解。工程施工地区地质环境十分复杂,不仅存在不稳定的温度、自然环境,同时存在地理问题,例如:地貌发育不均衡,导致地形崎岖,周围存在影响工程施工的废弃建筑物,随时有可能发生安全问题。
另外,建筑物本身具有相应的建筑结构,但是建设方式相对较为老旧,目前看来,已经不具备原本的使用价值,需要对其进行拆除,才能对整个建筑重新设计优化。除此之外,施工工程没有依照实际情况在建筑物四周安装安全监测设备,这表明工程的安全指数也有待提升。至此,作为实际施工情况的简单叙述,进行实例分析。
首先,需要确定合理的施工范围。在本次实例分析中,将双排复合锚杆支护结构应用在施工的初期,利用其构建工程的基础架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地下管线变形的作用,作为地质工程的施工的基础。在施工处安装适当数量的冠梁、腰梁,以此构建工程围护结构。在建立的过程中把握整个结构的刚度,避免出现坍塌的现象。
然后,利用排桩抵挡工程斜坡上的砂土,减少结构的负荷。同时将锚杆承受的力量传输至砂土之中,进而提升锚杆的张拉应力,减少施工时的摩擦力,使整个结构保持稳定。观察施工基坑的深度情况,如果无异样,则将锚杆继续向下倾轧,利用泥浆向坑底倾灌,形成泥浆护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可以缩短施工的工期。
按照对应的流程构建双排桩复合锚杆支护的整体施工结构,建立双排桩复合锚杆支护的整体施工结构。在此基础上,搭建工程的辅助梁,建立冠梁。在基坑处安置一根混凝土桩,并保证桩身的混凝土强度在85%以上,坚固度在70%以上。在梁底的标准高度基础上向下浇筑150mm,然后将双排桩与松散层的中心线相连接,对浇筑冠梁进行加固。在冠梁的右上方、中心区域搭建工程的腰梁。
通过图1可知,在相对较为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双排桩复合锚杆支护结构施工技术为工程施工顺利进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将基坑中的锚杆与各个辅助梁之间的张拉力值提升至最高,同时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结构的相对安全。
同时,复合锚杆张拉力值的变化同时也是结构坚固性的一种表现,可以判断建筑工程是否能够达到标准。因此,可以得出最终的结论:双排桩复合锚杆支护结构在复杂地质工程建设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锚杆张拉力值的提升也是工程总体结构坚固性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综上所述,在复杂地质下研究双排桩复合锚杆支护结构施工技术。近几年来,双排复合锚杆支护技术在我国渐渐得到了充分的创新,在面对不同地质环境的情况下,不断进行技术、模式的创新,同时也在各类工程实践中取得优秀的成果。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阻碍因素,例如操作人员的专业性素质达不到标准,地质条件发生突发性的恶化等,致使锚杆支护技术构建的结构达不到预期的坚固效果,且拖慢工程进度。但是,随着新型锚杆支护技术的出现,更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拉动我国工程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建设的标准。
[1]汪韵雅,彭岩岩,包春燕.地下工程软岩支护施工技术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0,5(22):20-21,99.
[2]杨汉文.浅析水泥搅拌桩与土钉墙组合支护施工技术[J].四川水泥,2021(05):15-16.
[3]陈军,曹广勇,崔立志,等.上土下岩复合地层顶管施工技术对策与实践[J].安徽建筑,2020,27(11):47-49.
[4]余挺.建筑工程中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03):141,144.
[5]王贵云.煤矿巷道锚杆支护技术工艺[J].西部探矿工程,2019,31(05):122-123,127.
来源: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ox1yN1F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